文物拍摄|杜广磊
在文学、绘画、戏剧、习俗等内容中,虎的形象无处不在,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。虎虎生威、虎头虎脑、龙行虎步等成语被人们口口相传,武松打虎、恃势凌人、三人成虎等谚语故事撒播已久,在民间人们还有画虎辟邪、端午节佩带“艾虎”等习俗。
山君的形象并不都是凶狠,唐代名医孙思邈给山君拔牙的故事就颇又人情味。古时,民间撒播着孙思邈为虎医伤的故事,一天,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,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,俯首一看,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儿冲来。孙思邈吓得简直昏了曩昔,向周围一闪,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,只在门外伏下身来,张着大嘴向屋里宣布嗟叹声。孙思邈看了一瞬间,了解了。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,看它那张着嘴、摇头嗟叹的姿势,肯定是口腔里有病。孙思邈便不害怕了,他来到门口,向虎嘴里一看,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嗓子上。他随手摸动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臂膀上,把手伸进了虎口,一用力,把那骨刺拔了下来,那虎疼得一合嘴,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,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臂膀。所以,后来医师们都把串铃叫做“虎撑”。骨刺取出后,山君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,走进了山林。打那今后,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,那只山君就来陪同孙思邈,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。
文物中虎非常威猛,其形象大致可分为虎形器、虎纹、虎形附件三类。虎形器为整器作虎形,可分为笼统型和写实型。虎纹可分为“虎食人”纹、立虎纹与虎首纹三种类型。虎纹则一般选用浮雕、线刻技法,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。虎形附件则可分为卧虎、立虎、虎首、爬虎、虎噬动物、顾首虎、团虎等多种形状。自商代以致战国,虎的形象多有变化,之后则逐步安稳下来。
01
商代晚期:
顺天敬神,祝祭有礼
1.后母戊鼎